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代陈王廷(1600~1680年),在陈家沟传拳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的原理刨编了太极拳。
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以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运动形式。
传统的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练习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按照“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运转自如”的原则,凭自身皮肤末捎神经的感觉和身体的知觉,了解对方的劲力大小、速度和动向,选用合遵的技击方法,将对方发放出去或使其失去重心。恃统的太极推手,是两人互相配合的练习形式,注意体会对方劲力的变化,不顶不抗,以切磋技艺和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恃统太极推手不受场地限制,比较安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传统太极推手也称搭手、打手或挤手。太极推手的理论和技艺经过历代武术家和各式太极拳流派的共同努力,使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充实和发展。
由于太极拳独特的技法,以及它具有的健身、修身和观赏的功能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成为武术运动中流传最为广泛的项目之一。1970年以来,国家体委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的技击属性,决定开展武术对抗性项目的研究整理工作,太极推手就列入了计划之中,在上海、北京、黑龙江等地进行了研究和试验。1979年国家体委武术处邀请了三十多位太极拳专家,研究制定了第一部《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1979~1980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太原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太极推手竞技表演赛。1981年在沈阳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太极推手竞技表演赛。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修订太极椎手竞赛规则会议,同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散手、太极推手)表演赛。自1982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对抗项目比赛,均有太极推手项目。1989年起将太极推手合到“全国太极拳、剑、椎手比赛”中,使太极椎手比赛的办法不断得到改进,更趋于合理化。在1994年的比赛规程中,又有了新的变化,将原来的“全国太极拳、剑、椎手比赛”改为“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太极推手比赛设了八个级别,以后又增加了女子项目。
竞技太极推手运动是一个新生的体育竞赛项目,它的发展还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综合治理。为了使太极推手尽快发展,1990年4月在北京组织了一次由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的规则研讨会,再次对太极推手比赛规则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技术得分,从而使太极推手的技巧性得到了发展,保持了它的传统特色。为了提高教学训练和竞赛水平,1992年4月在山东济南、1993年9月在杭州,分别举行了两次“全国太极推手观摩交流大会”,专门邀请了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共商开展太极推手大计。在此基础上,1994年6月首次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同年在北京举办了裁判员培训班,使裁判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讨和改进,终于使竞技太极推手运动趋于成熟,参赛的人数逐年增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从1994年决定将太极推手竞技运动列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标志着太极推手比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